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孩子心理教育的黃金時間是5到12歲,這個時間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思維方式、價值觀都在逐漸形成,社交範圍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廣,下面分享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1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

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自殺。

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居然跳樓。

因迷上網路遊戲寫了大量網路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儘管有遺傳問題,儘管有環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0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髮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在現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路會教育他(她),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髮展有關鍵期。

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於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
  

二、孩子在依戀期裡,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奶奶願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後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後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2

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

依戀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發現在青春期孩子對自己並不親近,甚至是有些仇視,很多父母不理解這是為什麼。

其實問題很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種子,許多父母生完孩子以後沒時間帶孩子,於是就把他們放在奶奶或姥姥家餵養,甚至一年才能見到一面。

要知道孩子依戀期的情感建立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陪伴,自然對父母不親近,心理上也會出現問題。

言語發育期需要愛的嘮叨

語言表達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的重要能力之一,不善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上會表現得消極,甚至自卑。

所以,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在孩子和你分享他的`開心、難過、學校趣聞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一點時間,認真聽孩子說話,並積極地迴應他,這樣下次他才會更願意和你分享,也方便家長時刻掌握孩子。

別錯過扶正孩子心理的時機 第2張
  

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人生都是有對立面的,有開心就會有痛苦,有相遇就會有離別,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他知道這件事,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愛的表達,不應該只是給予,不能僅僅是滿足,更不應該是百般遷就,而應該對他學會說“不”,尤其是在6歲前,性格建立的關鍵階段。

幼年的耳濡目染決定觀念

很多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就是所謂的觀念不同。

而每個人的人生觀念就來自於幼年的耳濡目染,那就和父母的行為、觀念分不開了,所以人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就是這個道理了。

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的一些做法,以及怎麼對待孩子,往往就在決定了孩子以後會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處理相同的事情,怎麼對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