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享受生活 > 健康

肌力評定原則

健康1.83W

肌力評定原則,肌力是我們鍛鍊中所要用的到評定標準之一,什麼是肌力評定?該怎麼用?有什麼意義?原則是什麼呢?現在就來看看肌力評定原則的相關內容。

肌力評定原則1

運動功能評定之肌力評定

(一)手法檢查及分級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後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肌力分級標準-下圖

肌力評定原則
  

(二)器械檢查

在肌力超過3級時,為了進一步作較細緻的定量評定,須用專門器械作肌力測試。根據肌肉的不同的收縮方式有不同的測試方式,包括等長肌力檢查、等張肌力檢查及等速肌力檢查。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2、等張肌力檢查;

3、等速肌力檢查。

(三)肌力檢查的注意事項

為了使檢查結果準確、穩定、具有較好的可重複性與可比性,應使操作過程嚴格規範化。注意事項如下:

1、採用正確的測試姿位,在等長測試時要特別注意使關節處於正確的角度。

2、測試動作應標準化、方向正確,近端肢體應固定於適當姿位,防止替代動作。

3、作適當的動員,使受試者積極合作,並處於適當的.興奮狀態。可作簡單的準備活動。

4、規定適當的測試時機,在鍛鍊後、疲勞時或飽餐後不作肌力測試。

5、每次測試都要作左右對比,因正常肢體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變。一般認為兩側差異大於10%有臨床意義。

6、記錄時可採用絕對肌力或相對肌力,後者即單位體重肌力。作橫向比較時宜用相對肌力。

7、注意禁忌證。肌力測試特別是等長肌力測試時,持續的等長收縮可使血壓明顯升高。測試時如持續地閉氣使勁,可引起乏氏反應(Valsalva effect),對心臟活動造成困難,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慎用,明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測試不適用於上位運動神經損害的運動功能評估。對於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評估,應採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

臨床採用五級六分法進行肌力分期。其具體分級標準如下:零級、肌肉不會出現收縮,完全不能產生肌肉運動,即通常所說的看不到關節活動;一級肌肉出現了輕微的收縮,能夠引起關節活動;二級、肌肉在水平方向上能夠移動,比如可以在床面上平移,但是不能離開床面;三級、肌肉能夠抵抗重力,但不能離開床面;第三,肌肉能夠抵抗關節的重力,四級、肢體可以在床面上平移,但不能夠離開床面。

肌力評定原則2

定義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產生張力,導致靜態或動態收縮的能力,也可將其視為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

決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①肌肉橫截面積

②運動單位募集及其釋放速率

③收縮速度

④肌肉的初長度

⑤肌腱和結締組織的完整性

⑥肌肉收縮的型別

⑦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調節

⑧個體狀況

⑨其他力學因素

肌肉收縮的生理型別

①等張收縮

包括肌力大於阻力時產生的加速度運動和小於阻力時產生的減速度運動,運動時肌張力基本恆定,但肌肉本身發生縮短和伸長,而引起明顯的關節運動,也稱之為動力收縮。

離心收縮:肌肉的起、止點被動伸長,下樓梯時股四頭肌的收縮形式即為此類收縮

向心收縮:肌肉的起、止點相互靠近,肌肉縮短,上樓梯時股四頭肌的收縮形式即為此類收縮

②等長收縮

是肌力與阻力相等時的一種收縮形式,收縮時肌肉長度基本不變,不產生關節活動,也稱為靜力收縮。

02

適應症和禁忌症

適應症

①肌肉骨骼系統疾患

②神經系統疾病

③其他系統、器官疾患

④健身水平

禁忌症

關節不穩、骨折未癒合又未作內固定、嚴重疼痛、急性扭傷等。

03

肌力評定的原則和分類

原則

①規範化

②注重信度和效度

③易操作性

④安全性

分類

①器械分類

徒手肌力評定(MMT)

器械肌力評定

②肌肉收縮形式分類

等長肌力評定

等張肌力評定

等速肌力評定

③評定部位分類

④評定目的分類

04

徒手肌力評定

評定標準

①Lovett分級法

肌力評定原則 第2張
  

②百分數分級法

③MRC分級法

評定標準依據

①重力因素

②肌肉(或肌群)收縮跡象

③外加阻力

④運動幅度

注意事項

①適用範圍

②評定規範化

③避免疼痛

④避免疲勞

⑤注意結合其他功能評定

決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橫截面積

每條肌纖維橫斷面積之和稱為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離體肌肉研究時將每一根垂直橫切的肌纖維切線長度相加的總和乘以肌肉的平均厚度即為肌肉的生理橫截面。

肌肉的橫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纖維的數量和肌纖維的粗細,因而可反映肌肉的`發達程度。

單位生理橫截面積所能產生的最大肌力稱為絕對肌力,肌肉的橫截面積越大,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也越大。一般認為絕對肌力值在各種族人群中相對一致。

2、運動單位募集及其釋放速率

一個運動神經元連同所支配的所有肌纖維稱為一個運動單位,每一運動單位所含的肌纖維均屬於同一型別(即或全部為I型纖維,或全部為Ⅱ型纖維)。

運動單位的啟用及其釋放速率被認為是與肌力相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開始負荷時,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運動單位;隨著負荷的增加,則需要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當負荷仍然增大時,運動單位釋放速率則較釋放的運動單位數量更為重要,此時,釋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為重要的機制。

3、收縮速度

是影響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肌肉收縮速度越低,運動單位的募集機會就越大。在等速向心收縮低角速度測試時產生較大力矩值的結果即為此證據。

肌力評定原則 第3張
  

4、肌肉的初長度

肌力的產生也有賴於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肌肉的彈性特點決定其在生理限度內若具有適宜的初長度,則收縮產生的肌力較大。一般認為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為其靜息長度的1.2倍時,產生的肌力最大。

5、肌腱和結締組織的完整性

肌腱和結締組織可幫助肌肉將張力轉變為外力,這些組織和結構的損害也可不同程度地導致肌力的缺失。

6、肌肉收縮的型別

肌肉生理收縮包括等張收縮和等長收縮兩大形式。不同收縮形式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7、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調節

產生肌力的神經生理機制包括募集纖維型別的選擇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神經元的抑制、運動單位的同步性、衝動傳導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等。因此,肌力的大小與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調節密不可分。

8、個體狀況

肌力的大小與個體狀況(如年齡、性別、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關。一般在20~30歲時個人的肌力水平達到峰值;女性的肌力近似為同齡男性的2/3,男性肌力通常與男性激素有關。

標籤:肌力 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