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無性戀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1

無性戀(Asexuality,也稱為non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慾望或者宣稱自己沒有性取向的人,即不會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慾望,即缺乏性衝動。? 200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提及無性戀占人口的1%。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取向都還有爭議。

到了21世紀,無性戀開始被更多科學家承認是一種性取向並進行研究,開始有一系列的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的研究對無性戀進行解釋。但仍然有一些人反對把無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 隨著網路的普及,各種無性戀社群開始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形成。其中最知名的是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成立於2001年。

無性戀和性冷淡的區別

1、無性戀

無性戀者身體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問題。可是他們心理上,對性提不起任何興趣。當青春期的正常人,陷入性無法自拔的時候,無性戀者對性沒有任何興趣。

他們會擁抱、親吻,進行性生活也沒有任何關係,可是生活對於他們來講,是沒有任何樂趣的。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你的身體雖然很正常,但是你無法對它提起興趣。就像是有些人愛錢,而有些人對錢無感。大家都是正常人,只不過想法不太一樣。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2、性冷淡

性冷淡算是一種心理或者生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性冷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一種是心理。生理上的則為身體沒問題,可是由於情緒、壓力的原因沒有性趣。精神上的則是沒有外界壓力,可是自己性功能不是很強,於是就盡力減少性次數,導致自己性功能逐漸衰退甚至喪失。很多夫妻之間,都會有這種狀況,相對來說是比較常見的`。

3、兩者區別

無性戀純粹是心理上的,他們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可就是對性不感興趣。性冷淡比較常見,大多數是以生理為主,主要是效能力不足,影響了自己的心理。久而久之就開始遠離性生活,甚至是拒絕性生活。

第一種相對罕見,一般人不會出現這類狀況;第二種就很常見的,有些人身體不好,就會出現類似的狀況。甚至還有一些人,喜歡這類的風格,會把自己打造成看似性冷淡的樣子。就連家庭裝修,也有了類似的風格。

無性戀可以診斷出來嗎

無性戀僅僅是性傾向的一種,並非心理或者升級疾病。性傾向僅僅是性/別身份的一部分,而性/別身份沒有是非優劣之分。

無性戀可以改變嗎

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性取向不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自己性取向改變的意識,通常在青春期一個人的性取向會第一次定型,而在中年可能會改變性取向,而後老年期可能又會改變回來。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2

無性戀者沒有愛情嗎?

很多人認為無性戀者便是對男同和異性朋友都沒什麼興趣的人,可是大夥兒忽視了一點,愛與性沒有必定的聯絡。無性戀的關鍵便是探討性,而不涉及到感情,因此儘管無性戀者沒有性渴望,可是她們還會迷上他人,由於她們欠缺的是性慾,而不是欠缺愛。

無性戀與精神戀愛是一樣的嗎?

許多人一提及無性戀最先想起的是精神戀愛,終究沒有性得話,不便是僅有精神實質在戀愛嗎。實際上彼此之間有相同之處也是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取決於二者全是把談戀愛和性生活完全分離,覺得精神實質一部分和肉身一部分是能夠 分離的,不用相隨相伴。

不同之處取決於精神戀愛著十分重視精神實質一部分,覺得精神追求高於一切,無性戀是無肉一部分,連到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

精神戀愛者假如彼此精神世界做到一定的切合,那麼不清除中後期會出現發生性關係的衝動,換句話說精神戀愛有“因愛而性但高過性”的特性。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第2張
  

無性戀與雙性戀一樣嗎?

雙性戀是對二種性別的人都是造成性吸引和感情的.性取向,很多人認為無性戀是不在意性別,既會喜愛男士也會喜愛女士,實際上無性戀中的“性”並不是性別的“性”,只是性慾望的“性”。

由於最普遍的是異性戀,也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談戀愛,因此很多人感覺,除開異性戀以外的性取向全是異常的,乃至在心態狀態上是心態扭曲的。

從社會心態學上說,一個人的性取向無論是啥,都並不是心態病的反映,並且在現代社會中,無性戀性取向的不一樣也是一個人個性特徵的反映。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3

無性戀什麼意思

性別的三種理解

我們日常習慣了男女的二元區分,以為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了。然而,這其實是僅僅根據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做出的區分。除了從生理角度去理解性別之外,也有從心理角度對性別做出的區分。比如有的人生理性別雖然為男性,但是內心想法卻是將自己認同為女性,並且這種內心的認同是如此的強烈,彷彿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

這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心理性別。除此之外,每個人還會遇到第三種性別,那就是社會性別。所謂的社會性別指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對生理上而言男女性的行為、特質等的規範與要求。比如我們的傳統文化認為男性應該是陽剛的、堅強的、有淚不輕彈的、擔負掙錢養家職責的,女性則是溫柔的、善解人意的、感性的。這些都是我們的社會文化為我們建構起來的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性別的形象。

大部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別會與我們所處的文化規範保持一致。然而,我們也會遇到由於三種性別的不一致而帶來的困擾。比較常見的比如我們有被描述為娘娘腔的男性,也有被形容為女漢子的女性。

這兩種情況就是生理和心理性別與我們的認知一致,但是社會性別與我們的常規認知不一致的結果。我們也會遇到生理性別為男性,但是心理卻認為自己是女性的情況。我們知道的做變性手術的新聞就是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一致的情況。

性取向的理解和誤解

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在性慾上和情感上持久的被某種性別所吸引,它包括了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中除了異性戀之外,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關於同性戀的資訊了。與異性戀者相比,同性戀者唯一的差別就是他們的情感和性慾指向同性。

無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第3張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量的材料證實同性戀是先天的',比如從基因變異、染色體異常或腦垂體角度去證實;然而,也有大量材料證實同性戀是後天的。

這些材料從幼年經歷、成長經歷角度去證實。所以,同性戀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至今仍然是個謎。然而,當我們陷入在討論同性戀天生與否過程中時,我們很可能是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病態,或者視為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這對於同性戀群體而言是一種非常不公正的待遇。根據研究,一個社會中同性戀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在3%-6%之間。

同性戀者的去汙名化經歷了漫長的過程。1973年,同性戀行為從美國的疾病分類系統中被去除;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去除;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鑑定標準中去除。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對同性戀者的恐懼心態。一位多年來為同性戀者爭取權益的資深學者也坦言自己並未完全擺脫恐同心理。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認識恐同心理並且堅持去戰勝恐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