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家長應該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

在一場家庭教育報告會結束後,一位媽媽找到我,幾乎用哭訴的語氣對我說:“楊老師,我跟著孩子來濟南已經六年了。為了孩子學特長,我失去了公職,就靠他爸爸的工資。我現在很苦惱……”

家長應該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

還有一位母親,從孩子出生,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自己沒時間交友,沒時間學習……形影不離地呵護兒子十五年。如今十五歲的兒子突然變得桀驁不馴,要甩掉媽媽這個“影子”。於是母子衝突頻頻發生,兒子幾度離家出走……

千百年以來,傳統母親的角色,似乎就是為了孩子犧牲掉自己。她們的人生,往往只是護花的默默春泥,而自己的生命之花,似乎從來沒有真正綻放過。但我想,作為母親,沒有社會參與的努力,自己會失去創造的樂趣和安全感;沒有不斷學習更新的觀念和行動,即使是孩子的“影子”,也難以理解成長中的孩子心理的變化。失落和苦惱,就成必然……

我不希望我的生命是這樣的。

我喜歡女詩人舒婷寫的《致橡樹》中的意境: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林林總總的教子方法中,有一條讓我受益最大,那就是一個母親的生活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1999年,美國的一份雜誌《工作的母親》進行過的一項讀者調查說,擁有一份高收入的職業女性,比全職家庭主婦的幸福指數會更高,更能適應社會。她們的孩子也會比由全職家庭主婦帶的孩子更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原因就在於母親給他們樹立了榜樣。

在夏楊的記憶中,我可能是一個永遠閒不下來的媽媽。我的這種人生態度對夏楊影響很大,總是在尋求新的方向,在學習新的東西。不滿足不放棄,也成了夏楊的一種求學理念。夏楊的爸爸稱這是“木棉效應”。

從愛一個到愛兩萬,是對兒子的愛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而我和丈夫本身的自我改變和奮鬥也為兒子樹立了榜樣。這樣的“木棉效應”讓我們全家每個人都追求各自奮鬥的目標和事業,而且這種不斷學習和奮鬥的精神,讓我的兒子受益匪淺。

作為母親,我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雖然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經做好了準備,要把無私的愛給兒子,但我同時希望我自己的生命在對兒子的付出中,變得更加豐富和更有意義。

我經常會聽見一些父母對孩子說:“我們那麼辛苦地工作,都是為了你,想讓你好好學習,過舒服的日子,才會工作得這麼累。”夏楊小時候問我:“媽媽為什麼要工作?”我說:“因為工作可以給媽媽帶來很多很多的樂趣,還可以讓媽媽能給你買更多的好東西。”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總是讓夏楊看到因為工作,給我帶來的愉悅和活力,從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煩透了,整天忙個不停……”他的爸爸也是個樂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壓力,他也不會在家裡愁眉苦臉,而是用他的開朗、幽默、樂觀,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夏楊從我們身上看到的是,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忘我的工作中,獲取幸福和快樂。不抱怨,不懶惰,不投機……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想做點事,總是有機會去做的,問題是有沒有想做事的決心,有沒有判斷這個做事機會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在不斷學習中練出來的。

夏楊始終是在興趣中保持著不懈的學習熱情。這其中有他從小養成的習慣,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一個學習型的家庭。

人是環境之子,在一個學習型的家庭裡,孩子更能養成一種終生學習的習慣,也更能為適應社會需求而去塑造各種素質。我覺得每一個父母,在對孩子的愛中,應該把建立學習型家庭這一點加進去。

學習型家庭的父母有兩項職責:一是透過自己對學習的熱愛,帶動家庭學習風氣;二是父母創設一個最適合學習的非競爭性、非威脅性、低權威的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溫暖安全中。家人之間各自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共同學習,能夠進行雙向和多向的溝通,使學習充滿樂趣。

我們家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買書,也喜歡把書作為禮物來贈送。所以夏楊從小的印象裡,就把書當作人生寶貴的東西來看待。我們家的書櫥總是不夠用的,我出國帶回的八大箱子書,還有原先買的已經捐贈給了英才學院,現在隨著我們學習領域的不斷擴充套件,家裡又買得滿地都是書了。夏楊從小到大,就是伴隨著書成長的。

家庭學習不僅僅是看書讀報,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的無字書裡,我們為孩子創設安全、溫暖、充滿關愛和理解的心理環境,創造易於溝通的氣氛。我們一旦領悟到什麼事情,馬上會告訴孩子,但絕不是用權威的教育語氣。當自己的觀點與孩子的發生衝突時,首先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互相尊重。

在交談中我們還會把生命教育、災難教育隨機說給夏楊聽。告訴他有一些雷區是嚴禁去嘗試的比如吸毒,這是決不能跨越的雷區。我們甚至在一起探討擇偶的標準,探討男女情感。我告訴他時間可以治療一切創傷。我問他:“你對中學暗戀的那個小女孩現在還有感覺嗎?”他輕鬆地笑了,笑而不答。

多和人交談,多和比你更優秀的人交談,這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現在我們經常和夏楊交流這種深切的感受。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接觸了一種新的文化,他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吸收到了許多有益的東西。他說他從身邊的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身上,從那些世界頂級的科學家身上,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精神……而我也告訴他,英才學院每週一的院長會議,就是“山東重點大學的校長聯席會”,我從那些經驗豐富、人品優秀的老校長們身上,學習著高校管理的經驗,學習著他們處事不驚、鎮定自如的大將風度……

夏楊說,他在劍橋大學不僅向逝去的人學習,也向活著的人學習,身邊的那些科學大師傳授給他的,很多是他在書本中學不到的。

“三人行,必有吾師”。這也是我們共同學習的內容之一。

學習型家庭分為顯性和隱性。顯性的成果容易量化,比如,又拿到了什麼學歷了,等等;隱性的成果體現在家庭成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家庭人際關係的和諧,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家庭的穩固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增強。我們家這些年,是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

20xx年,夏楊考上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我們在心裡為他高興。三一學院錄取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的學生。能夠在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厚的環境中學習,是夏楊求學生涯中的幸事。

現在,夏楊在劍橋本科畢業後,又成為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MRC-LMB)的博士生。夏楊的學習內容又拓展到一個更新奇、更廣闊的空間。每天和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們生活、工作在一起,學到的又豈止是自然中的科學呢?

學無止境,這些年我和夏楊的爸爸也從沒停下過學習的腳步。

夏楊的爸爸一直在學習中改變著自己的社會角色。大學畢業後做機關行政幹部,又成為高等院校的老師,後來又做報紙的主編,現在從事民辦教育,並被山東省社科院聘為第一位來自民辦高校的研究員,被聘為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而我自己到現在為止,也是學了5個專業――大學的英語專業,自學的幼兒教育,出國學習的幼兒英語教學法,在北大學習教育管理,並同時學習清華和復旦的工商管理。

這些顯性的學習背後,是我們全家作為一個整體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我們三個人互相間都是老師,同時也都是學生。夏楊小時候,我們以自己對學習的熱情,帶動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現在我們還在學,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持續終生的一件事,而且,我和夏楊的爸爸現在有很多問題開始向夏楊請教。

學習已經成為我們家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我們一家三口在互相的瞭解、接納、支援和欣賞中,在情感的滿足和開放中,提高著知識的含量,不斷擴充套件著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在家裡,在學校,在各種地方學習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文字書,音像書,生活書;有形的,無形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積極的學習者,同時也是效仿者。

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影響深遠。成長中孩子的知識、能力、智慧很多源於父母;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風和傾向,也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不斷學習,終生學習,是一種生活態度。同樣的孩子,在學習型家庭和不學習的環境中成長,這樣十年或者十八年下來,所接受的資訊量就會不同,他們的習慣、智力、閱歷、胸懷也都會產生差異,人的命運可能也就由此而改變……

標籤:家長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