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位家長對於孩子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但是很多年輕的家長卻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下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1

曾有一位女生傾述:“我是一名八年級女生,不知道怎麼了,自從上了國中,我和我的父母總是說不到一塊兒去。我的母親一直對我要求很嚴格,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對我一講再講,有時甚至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讓人簡直受不了;我的父親工作地點離家較遠,只有在週末才能回一次家,但他也只偶爾問問我的學習,從不與我談心,也從不帶我出去玩。我有時想,我的父母怎麼不像其他同學的父母呢?但父母還總是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我好……”

無獨有偶,一位母親則說:“我的孩子上了國中後,簡直象變了一個人。平時,我們都忙於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學校,只有到週末一家三口才能團團圓圓,但在一起的時候孩子與我們說的話卻越來越少。上次孩子過生日,他請了很多同學到家裡來,卻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飯。

有時,對他的學習、生活多說幾句,他就顯得十分不耐煩,有時甚至還要和我們頂嘴……我真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另一位粗心的媽媽還講了這麼一件事:一天,自己正在上七年級的女兒放學回到家一改往日要看一會兒電視的習慣,徑直到自己的房間睡起覺來。吃飯的時候發現她的神情很沮喪,而且與平日飯桌上談笑風生也不同,好像有什麼心事。

問她是不是生病了或是否在學校裡受了委曲也總是搖頭。過了兩天,班主任老師找上門來,說孩子這兩天總是沉默少言,鬱鬱寡歡,上課也明顯發現她在走神兒。老師還以為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特地來家訪。好在這位母親發現孩子避著自己洗衣服時明生了什麼事。一些家庭忽視了子女的心理需要。而另一些家庭則人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負擔。

一位女生說,她的母親每到她考試前就說:“你這次如果考不好,看我怎樣收拾你。”結果,這位女生從國小開始,如果那回大考(期中或期末考試)沒有及格,都會受到媽媽的打罵,上了國中仍然這樣。這位女生說,“我怕考試。”“事實上每次我都想考好,而且每次我考差時都希望有人能幫我分析原因。”“考不及格,老師的白眼,同學的諷刺我都可以接受,但沒想到生我養我的媽媽也看不起我,我還有什麼信心把學習搞好呢?”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長總是以成人的心態來強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長期的子女去做應該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長中的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一次家長會時有一位母親大倒苦水:“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裡總不願做作業,不是倒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間裡聽流行歌曲,怎麼勸他學習都不聽。”其他幾位在場的家長也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

聽完訴說,我們請她談談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她說:“每天從單位回到家,覺得全身骨頭都快要散架了,只想躺在沙發裡舒展舒展,啥事都不想做。看到孩子也在耍,更是火冒三丈。”我們立即反問她,“如果我們用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去體會學生學習一天的感受,作換位思考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教心態可以理解。

但事實上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並且,當孩子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如考試沒考好)時,“恨鐵不成鋼”的父母總是更加責難孩子不認真、不努力,甚至打罵孩子。結果造成的惡果是:子女怕學習、行為習慣也不好;在學校與同學關係不好,對老師的教育反感;在家裡與父母的關係更是一團糟。

有些學生因此形成惡性迴圈,最終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與家長最初的願望背道而馳。如何來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呢?有這樣一些表象可供參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主動,好奇心強,跟父母的關係融洽,主動與父母、老師溝通,同學關係好,是非觀念強,自覺性強,學習慾望強烈不厭學,面部表情愉悅,精力充沛,善於交友不孤獨等。當然,家庭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簡單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幾個誤區: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

表現為沒有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願意接受這方面的宣講,不相信自己的子女會出現心理障礙,把子女有過失行為、違規行為統統視作對子女管教不嚴所致。對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選擇地滿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絕他人對其子女的心理幫助或象對待病一樣輕描淡寫地處理子女的心理問題。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祕化。

對發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問題大驚失色,對子女的行為疑神疑鬼,把心理問題框框化,在探尋致障因素時也把主要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沒有也不會從自身、從家庭、從親子關係去尋求原因,過分地依賴心理輔導教師協助解決子女心理問題,而自己明顯地束手無策。

第三,知行衝突。

表現為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子女成長的作用,也能從自身出發,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的過程中,選取對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徑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個人性格等等因素,對子女進行心理保健並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恆,有的則採取教訓的口氣要子女強迫接受或用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現代家庭必須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儘管目前尚無統一的模式可供借鑑。

不過,家長廣泛涉獵子女保健的常識,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時地發現並正確的指導孩子在成長期的行為變化。同時,借鑑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藉助自己、孩子、老師和社會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時機地、恰如其分地開展子女心理保健,是能夠取得效果的。

綜上所述,社會行為心理學的發展趨向是整合;關節點是要將社會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社會行為的內在心理律整合起來研究;切入點是當代社會熱點、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聚群行為的內在心理律整合探討是整合的著力點。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互動點主要表現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群體與個人、群體與群體、社會與群體交叉作用上。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2

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會受到家庭環境的種種影響。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具有自發性,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健康的環境對兒童心理才會有健康的影響。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教會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孩子們觀察世界,同時認識著世界的時候,他們的眼中最常見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達著他們自己的人生態度。孩子無條件認定和信賴的是父母,無意識的模仿父母。

因此,作為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父母做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時惜時的人,才會讓兒童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父母不良的行為會對兒童會造成自悲、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

現代家庭教育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2張
  

第三、父母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影響孩子的成長

很多父母對家庭教育的瞭解只停留在教孩子學習。現在的父母大多忙於掙錢,只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簡單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對兒童心理的關愛和呵護。

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髮展規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這樣才能正確地為人處事。否則孩子就會高估自己,總感覺不順心、嫉妒、煩惱、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所籠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樂。

第四、父母對錯誤的態度影響孩子的進步

父母還要敢於在孩子面前認錯,這不意味著降低威信,不要強詞奪理硬辯,甚至以打駕手段鎮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誠信的,在孩子心裡會感到失望、傷心和輕視。家長對待自己的錯誤,要積極承認,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對待孩子的錯誤,要有包容的心胸,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改正過來,取得進步。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1、少禁止。

當孩子做一些比較冒險的行為時,家長總認為孩子太小,會禁止兒童去感受、去學習、去習得,但是越禁止,孩子好奇心就越強,家長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所以,父母還是少禁止孩子去探索,可以提供保護,讓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去勇敢嘗試。

2、多鼓勵。

當孩子找到了自信的源泉,就會越來越願意嘗試。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創新能力就弱,而這樣會讓孩子的心理會不夠健康。家長應該用積極的正向語言鼓勵孩子,孩子就獲得了這項技能,自信越多,自卑就會越少。

3、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於孩子的物質要求都會盡最大可能滿足,造就了孩子任性、自私、脾氣大等問題。

當有一次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願望時,孩子就會哭鬧,甚至撒潑打滾,我們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孩子哭鬧,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告訴孩子原因,漸漸地孩子就學會了弄無理取鬧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