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美文閱讀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美味的美食、節日用品,現在分享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1

1、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火把節的習俗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火把節的寓意是豐收。火把節是一個集祈求豐年、祭祖以及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節日,是彝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有鬥牛、賽馬、摔跤等習俗,火把節的寓意是豐收,火把節活動中具有祈求豐年的民俗功能。

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火把節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

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

火把節的習俗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火把節的寓意是豐收。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2、火把節習俗

火把節歷時三天,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第一天迎火,宰牛殺羊,備酒祭祖;第二天玩火,祭臺聖火下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第三天送火,夜幕降臨,大夥手持火把,聚在篝火周圍盡情地唱歌、舞蹈。

火把節的習俗

1、來源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2、日期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完全一樣,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號這一天。

3、意義

火把節來源於人類對火的崇拜,以火薰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

3、火把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火把節的來歷:按照拉祜族的民間傳說來說,是指當時山上住著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這天,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風俗:火把節是彝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且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主要風俗有第一天會祭火,村裡會宰牛殺羊來集體分享。

到第二天傳火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面,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第三天為送火,在夜幕降臨,人人手裡拿著一個火把,競相奔走。

火把節的傳說: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男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揹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燬人間的訊息告訴給那男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

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4、火把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一、火把節的來歷。

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

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裡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二、火把節的習俗。

火把節對彝族來講就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所有節日中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在整個的節日過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飯,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塊塊的豬肉或羊肉煮熟,沾上鹽和辣椒粉吃。酒叫杆杆酒:用細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釀好的米酒中吸著喝。

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佈遊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佔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穀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隻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

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鬥羊、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鬥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

鬥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並將經挑選的膘肥體壯的牛牽到會場,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前來觀看。屆時由一有威望的人宣佈比賽開始,於是鑼鼓喧天,長號齊鳴,鞭炮震耳,一對對男女青年在賽場四周彈起大三絃,跳起歡樂的舞蹈。

在萬眾歡騰中,參賽者將一頭頭滾瓜溜圓、體大角尖的公牛牽入會場,接受裁判員的檢驗過目。裁判員一聲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選擇的對手,將牛放出,任其格鬥。凶猛的公牛揚蹄翹角,向對方衝去,角對角地頂挖,直到將對方鬥敗為止。

優勝者可獲得場邊標杆上掛著的球形彩紅。鬥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後半身和尾巴。

火把節期間另一項重要比賽是摔跤。參賽者身穿短褲,赤膊上陣。開始時互相擁抱,以示友好。裁判員一聲令下,便相撲角力,奮勇拼搏,最後以把對方摔倒、雙肩著地為勝。比賽場面極為壯觀。一處摔跤,八方相聚,盛裝的群眾從四面圍觀,歡呼喝采。

小夥子們揹著大三絃,帶著竹笛;姑娘們揹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掛包,賽前賽後,奏起歡樂的樂曲,跳起歡樂的舞蹈,使比賽充滿熱烈的氣氛。

火把節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選擇配偶的良好機會。節日期間,他們共舉火把為嬉,並歡聚于山間田野,舉行簧火晚會。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彈唱,盡情歌舞,徹夜不息,從中尋求自己心愛的物件。鬥牛比賽中的優勝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為姑娘們所追求和愛慕的人。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2

火把節的風俗:接點火種、耍火活動、運動專案(鬥牛、摔跤)、選美、篝火晚會。寓意是通過以一年為週期生產時序象徵,來強化人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時間觀念。它主觀上採用敬天祭祖、送火把等儀式,在客觀上起到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1、接點火種

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

2、耍火活動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3、鬥牛

一聲洪亮的牛角號響起,兩頭公牛怒目圓睜,相向而來,一聲低吼,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觀眾吶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勵,時而邊疆猛攻,時而力敵相峙,時而血花飛濺,時而伺機反攻。勝利的牛頭頸披紅戴花,由主人牽著繞場一週,由此身價倍增。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 第2張
  

4、篝火晚會

夜幕低垂,人們吃著烤肉,然後以松枝點燃火焰,手舉火把圍繞跑一圈,祈禱消除蟲災病害,祈求豐收連年。熱情沸騰的群眾,將火把圍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跳起“大三絃”舞。

5、選美

彝族人世代愛美,追求美,“選美”自古以來一直是彝族傳統火把節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動內容。它不同於當今世界集商業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選美”活動。美麗的彝家姑娘盛裝打扮,手持黃傘,圍著草坪上的火堆緩緩舞步表演“朵樂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