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育兒經驗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

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的內容包括:兒童心理健康評估、心理疏導和諮詢、心理干預和治療、心理教育和促進、兒童行為管理、家庭支援和協助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1

1、兒童心理健康評估:

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評估,瞭解兒童在認知、情緒、社交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2、心理疏導和諮詢:

為學前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心理疏導和諮詢服務,幫助他們應對特定的心理問題,提供情緒管理、行為調適、社交技能等方面的指導。

3、心理干預和治療:

針對學前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和治療,使用合適的心理治療方法和技巧,如認知行為療法、兒童遊戲療法等。

4、心理教育和促進:

通過組織心理教育活動、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提升學前兒童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5、兒童行為管理:

針對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提供行為管理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幫助家長和教師理解兒童的行為原因,制定適當的行為管理策略。

6、家庭支援和協助:

與學前兒童的家庭保持密切聯絡,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援和協助,幫助家長應對兒童的心理問題,並提供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

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的具體內容可能會因地區和不同的機構而有所差異,這些都需要考慮到學前兒童的特殊需求和發展階段。同時,這些工作往往需要由具備相關專業背景和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士來進行。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
  

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前景

1、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隨著社會變革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兒童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如焦慮、抑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有專業的工作人員來支援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需求。

2、政策支援和投入增加:政府和教育部門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指導檔案,增加對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的投入。這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了更多就業和發展機會。

3、教育機構需求增加:幼兒園、學前教育機構、託兒所等教育機構也越來越重視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增加了對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人員的需求。這些機構願意僱傭專業的心理健康從業人員來監測和支援學前兒童的心理髮展。

4、私人兒童心理機構的興起:除了教育機構,私人兒童心理機構也在逐漸興起,專注於為學前兒童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這些機構為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創造了一個更廣闊的.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背景和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持續學習和專業發展,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將有助於在該領域取得較好的就業前景和發展空間。

一、發育問題

1、智力障礙

由於各種原因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損害,表現為智力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低於同齡兒童水平。心理測驗時智商和社會適應商數都低於70。

2、孤獨症類疾病:

主要包括兒童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徵,表現為語言障礙、刻板行為與興趣狹窄、社會交往功能障礙三大主要症狀。大部分孤獨症兒童同時存在智力障礙。

3、語言發育障礙:

包括單純的語言表達障礙、混合性語言障礙、發育性發音障礙以及口吃。

4、運動發育障礙:

表現為身體運動以及手運動的控制和協調障礙。

二、行為問題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臨床主要表現注意集中障礙和衝動多動行為。

2、幼兒攻擊:以攻擊他人和破壞物體為主要表現。

3、咬指甲:表現為反覆啃咬指甲及其周圍的面板

4、吸吮手指:表現為反覆吸吮手指行為。

5、暴怒發作:表現為受到挫折後大發脾氣,在地上打滾、哭鬧、情緒爆發等現象。

6、屏氣發作:在受到挫折後情緒爆發時,出現呼吸暫停,伴有口脣發紺、面色蒼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識喪失等現象。

7、習慣性摩擦綜合徵:表現為反覆出現雙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會陰部倚靠在物體上摩擦,並伴有面紅出汗的現象。

8、進食問題:表現為偏食、挑食、厭食、吃飯速度慢以及異食癖等各種進食行為問題。

9、睡眠問題:表現為入睡困難、夜醒、磨牙、夢魘、夢驚和睡行等各種形式的睡眠障礙。

10、抽動性障礙:表現為反覆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現眨眼、擠眼、縮鼻、歪嘴、擺頭、點頭、張嘴、聳肩、肢體抖動、清嗓子、喉中發出怪聲和穢語等症狀。

11、遺尿症:表現為5歲以後的兒童還反覆出現夜間或午睡時小便尿在床上的現象。

三、情緒問題

1、兒童恐怖症:過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體、特殊動物、特殊場景的現象。

2、社交恐怖症: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過分膽小害怕,緊張不安。

3、兒童分離性焦慮:害怕與親人分離而拒絕上幼兒園,一旦分離或面臨分離時就焦慮、緊張、身體不適和哭鬧,回到親人身旁一切恢復正常。

4、兒童廣泛性焦慮症:沒有明顯原因的過分緊張、不安、惶恐、害怕的現象。

5、兒童強迫症:表現為行為過度刻板,重複某種無意義的行為或想法,不能經過解釋勸說擺脫的現象。

6、兒童抑鬱症:表現為沒有明顯原因的、連續持續1周以上不快樂、不開心、興趣降低、活動減少的抑鬱情緒狀態。

由於兒童期的心理疾病症狀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視或被延誤診斷,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後。例如,嬰幼兒期孤獨症由於在3歲以下症狀不典型,往往被家長忽視,造成診斷時間比發病時間至少晚1-2年,錯過了語言功能最佳幹預期,導致治療效果明顯降低。

早期干預高危兒童,及時治療語言障礙、運動障礙、感覺統合失調等疾病,那麼到學齡期或青少年期的多動症、學習障礙的發生率也會相應地降低。

在重重的社會壓力之下,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學業,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幫助父母瞭解一些基本的兒少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將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成人期的精神障礙致殘率。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2

1、斷奶的心理衛生

小兒1歲左右是斷奶的時間,應在嬰兒期合理新增輔助食品的基礎上逐漸斷奶(母奶),切不可驟然斷奶,也不能在乳頭上塗抹辣椒、藥水等有刺激的東西或與母親隔離,強迫小兒進食等,這樣做會引起小兒更加哭鬧、夜驚、拒食,從而影響小兒的心理健康。

2、促進語言發展的心理衛生

在促進小兒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儘量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對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應當實事求是地解答,絕不應當感到麻煩而加以阻止,以免挫傷小兒發展語言的積極性。小兒說話有個體差異,不能強迫小兒說話或做過多的矯正,因為那樣可令小兒說話時心急而發生口吃。應注意發現小兒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查詢原因,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 第2張
  

3、採取正確和引導的教育方法

對小兒的教育應採取引導教育的`方法,可使小兒產生良好的情緒和性格。而經常訓斥、打罵容易形成怯懦、憂鬱和固執的性格,在行動上變得不誠實、冷酷甚至殘忍。

如對小兒過分溺愛和誇獎,會使他們形成任性、驕傲自大、自私自利的性格。但也不能用使小兒害怕的語言來教育小兒,如“不聽話,就叫老虎來”等,長此以往會使他們變得膽小、害怕、謹小慎微,嚴重時可造成恐怖症,影響心理健康。家庭和睦、家庭成員對小兒的教育方法一致等,可促進小兒情感、情緒、性格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