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吧

位置:首頁 > 人文素養 > 心理健康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其實這個現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極少有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是完全一樣的,而前者高出後者,也是正常的現象,即使相差很多,也並非病態。接下來我們看下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1

乍一看,麥當娜這想法夠荒謬的,可這又何妨,我們的生理年齡在疊加,但是我們的心理年齡卻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變得逐年遞減。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也有些歲月是被浪費掉的,需要重新來過?因為失戀消沉了1年,還是用2年時間做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對老年人來說,退休了,時間不再是壓力,自己是不是又可以重新開始嘗試嶄新的生活,你是不是無論做什麼事都對自己充滿無限信心,充滿無限的活力,頓覺自己年輕不少?

學會為自己的生命減歲,流去的歲月只能使我們的容顏老去,卻無法老去我們的心情,磨損我們的心境。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就能抵擋歲月的風霜留在我們容貌上的痕跡,從而使生命不老,青春永駐。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

著名大提琴家卞薩爾斯90高齡時還每天堅持練琴四五個小時。當樂聲從指間流出,他駝形的`後背又變得挺直了,疲乏的雙眼又充滿了歡樂。英國人多麗絲萊辛,在獲得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時已88歲高齡,現在,她還每天寫部落格,而且她堅信,自己不老。

是的,善於給自己減歲,減去的是衰老,是憂愁,增添的是年輕,是歡樂,我們的生活將會青春勃發,五彩紛呈,何樂而不為?

疲勞:

專家溫馨建議:

疲勞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身心長時期處於疲勞狀態中,對自身的健康危害極大!想要緩解疲勞的最佳方法首先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心態,同時還要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平時多吃水果蔬菜注重運動,提高自我免疫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多注重各種營養素的補充如vc、vb等,像含有人蔘、葛根等成分的保健產品對身體擺脫疲勞,恢復良好狀態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2

經常聽到有人說,哎,我老了;身還年輕,心已蒼老。

所謂心老,大約說的就是心理年齡超過了生理年齡。也的確有專業測試的結果,很多人的心理年齡就是大於生理年齡的。

其實這個現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極少有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是完全一樣的,而前者高出後者,也是正常的現象,即使相差很多,也並非病態。所以大可不必因為心理年齡的“老”而憂慮。

心理年齡的高低,和一個人的遺傳、性格、經歷、環境等等因素密切相關,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變因素的影響,它本身並不是一個“病理名詞”,而只是一個心理髮展的“時間引數”。

“心理年齡”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說法,因為心理年齡並不具備智力那樣的穩定性,隨著人的不斷努力,它可以得到調整和優化。

心理年齡的高低各有利弊,並不是絕對的好和壞可以區分的。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應成大致對應的關係,但在不同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表現出發展中的個體差異和不平衡性,所以人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以及智力年齡並不是完全同步發展的。

人從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生理髮展是心理髮展的物質基礎。

兒童時期:不切實際是最大的優點和缺點。喜歡被人表揚,總想取悅他人,他人肯定的評價才能令你肯定自己。渴望從人家那裡獲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援。情緒起伏大。

如何給自己的心理“減歲” 第2張

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高,可塑性強,好模仿;在社會生活的學習適應中時常受挫,但是並不會造成即時的心理陰影。心理處在兒童期的人,簡單而快樂,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精力旺盛,頭腦靈活,較為樂觀,好幻想,不保守,做事全憑興趣,幾乎完全沒有名利概念。容易走極端,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具有強烈的競爭慾望,但在競爭時又幾乎不會運用有效的心計。

青少年時期:內心不能平息的矛盾衝突是此時最明顯的特徵。如:閉鎖性與人際交往需要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求知慾高與識別力低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性意識與道德規範的矛盾等。強烈渴望獨立自主自由灑脫,但還沒有擺脫受他人影響的陰影,好像有“第三隻眼”隨時監控著你,你的一舉一動在兒童時期是為具體的他人滿意,現在是為讓這“第三隻眼”滿意。

而實際上,“第三隻眼”就是內心逐漸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體系。本能與人為,現實與理想,自我與超我,這種種矛盾的痛苦是推動人格發展的動力。對責任,想去擔當又渴望逃避,對名利,想去追求又不屑一顧。富有創新精神,敢作敢為,多變化。

中老年時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若將人生之路視為登山,目前已到達了自己的峰頂;性格特徵基本定型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成熟、穩健、老練、實際,能夠合情合理地處理現實人生的.種種矛盾,平和地看待完美與缺陷,獲得與喪失。清楚地認識自己,能清明地分辨可能與不能,可為與不可為。

但這種狀態稍有偏失,就會走進保守與停滯,相對悲觀,性情固執,這樣發展下去將會導致創造性和人生樂趣的逐漸喪失。

心理年齡遠大於實際年齡的人,會顯得城府過深,很難與同年齡的人有相互的理解與共同的語言;而心理年齡遠低於實際年齡的人,則會顯得過於天真,不利於個人的社會化生存與成長。

實際上心理年齡並不是一個“固定值”,它是可以變化的。如果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環境中,擅長利用這種變化,將十分有利於人際關係的處理,而此時的“心理年齡”就是改善各種難於溝通“阻力”的“滑動變阻器”。

比如,對待小孩,我們可能都會自然而然地和他們用“孩子的口吻”來交流,因為對方是小孩,只有這樣才能比較順利地與他們進行對話溝通。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齡”不自覺地下調到了與對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會覺得有溝通障礙。其實這種方法,如果稍加用心地“普遍應用”,將會成為人際交往的一貼良好的潤滑劑。

最簡單的,和父母之間,成年後會覺得溝通困難,那是因為,在父母心目中,我們永遠都是天真爛漫可愛的小孩子,不管在外面,是多麼大的公司多麼高的地位,那些“附加值”在父母看來,都不過是“皇帝的新裝”。用“社會面孔”去對待父母,你不自知,可父母會感到極端不舒服。

有時候我們一廂情願地覺得父母“應該享享清福”,而忽略了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我們一些照顧,實際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關愛自己的孩子,並不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所謂“還不清的兒女債”,其實也是父母心頭最甜蜜的債。若沒的還了,沒的指點了,恐怕也是一種失落。所以,在長輩或上司面前,要適當地表現出較低的心理年齡來。

一個人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相吻合應該是一種相對理想的境界。當我們瞭解各階段心理年齡的優缺點,自然可以像瞭解任何事物那樣的加以利用,取長補短。如同很多年前提倡的“換位思考”那樣,心理年齡是一個新的引數,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得到最佳的發展環境。

標籤:減歲